老兵的33年春运记忆
发布日期:2019年02月01日
央广网南昌1月23日消息(记者李竟成 通讯员林非)1月21日,彭善满坐在K1236次列车的驾驶室里,检查着自己的工作装备,“手账本、揭示单、检点锤、手电筒,还有吃饭的家伙,都齐了,出发!”随着彭善满一声吆喝,手起车动,列车稳稳地始出站台。
“我的命是从战场上捡回来的,特别珍惜现在的生活。” 1985年9月,上过战场的彭善满退伍复原,来到鹰潭机务段萍乡运用车间与火车结下不解之缘,至今已经历33个春运。参战经历让54岁的老彭对生活有更多的感触,工作33年保留下89本手账,400张工资条和5个饭盒,同事们也因此亲切地称他“老物件”。
“我的第一个春运在前进型蒸汽机车上干司炉,烧水吃饭全靠它。”彭善满指着凹凸不平的“猪腰子”饭盒回忆道,八九十年代的春运,火车时速只有50公里,交路安排极为紧张, 司机室里到处是煤灰,一个单趟徒手铲煤燃烧就达10余吨,体力消耗巨大,深深的“猪腰子”饭盒常被塞得满满当当。“ 当时条件不好,食堂打的荤菜不舍得吃,每回下班都带给家人。”彭善满说。
在彭善满留存的饭盒中有一个印着“1997年香港回归纪念”,“那时候已经开上内燃机车,不用再铲煤加水了,司机室也没有煤灰。”彭善满介绍说,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不断深入,物质不再匮乏,工作环境变好了,“猪腰子”饭盒也随之被圆形饭盒和电炉取代,“美中不足的就是内燃机车油污多、噪音大,在车上巡检一趟浑身柴油味,交流都得靠喊。”
2013年,彭善满再次鸟枪换炮,蹬上了和谐型电力机车,“电力机车干净、隔音好,穿白衬衫就能上班,司机室里也配备了微波炉,看我这个塑料的饭盒就是放微波炉里用的。”彭善满拿着塑料饭盒说道,33年过去了,让彭善满感到变化最大的就是春运,“车厢不拥挤了,空调、电视应有尽有,车站也越来越无人化,过去站台上追着车跑的旅客没有了,现在旅客脸上洋溢的都是回家的喜悦。”
2019年是彭善满司机生涯的最后一个春运,看着再也用不上的饭盒,彭善满感慨到“从蒸汽机车到电力机车,和火车待的时间最久,饭盒陪我一路走来,共同见证了铁路的发展,经历了辛酸,也收获了幸福,我也是时候陪陪家人了。”